目前討論到的點是,日本現在嚴重的缺乏Entrepreneur,雖然日本經濟有怪獸型企業支撐著,但它們的存在數目,跟日本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並不成正比。且誰能保證現在熱門的產業,再過一、二十年之後還是會屹立不搖。美國底特律便是最好的例子。外加日本老人化問題日趨嚴重,唯有增加整體經濟產值、提高國家收入才可以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回歸到原點,就是日本社會需要開源。而中心思想便是需要有更多的新產業的投入、新公司的設立。而日本目前這樣的狀況並不樂觀。因為公司倒閉的比率跟新公司成立的比率差不多,所以說最多也只能跟現在的狀況打平。所以大家也開始日益關注這一個問題:到底要怎麼樣鼓勵新一代的Entrepreneur的產生。
當然有許多的方式,像是過去成功企業家的經驗分享、扶持新的產業的發展、資金的提供等等,另外就是政府法規的優待之類的。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輕人的心態。先將日本放到一邊,其實台灣面臨的是一模一樣的問題。甚至我們目前的經濟環境比日本還要辛苦。面對大量的人才流失,產業外移,我們的經濟、技術若再不改變,其實慢慢的都會被掏空。我雖然對這一個議題不是專家,但身為年輕的一代,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未來將面臨的不安定。前幾年還吵著沸沸揚揚的議題就是:台灣年輕人都只想要開咖啡店。其實真要說來,這也是創業的一種啊!只是起初的規模有一點不同。而這樣的想法卻被社會批評說:是沒有志氣的想法。
但其實說真的,我們是被前一代的人教育出來的。很多像是夢想、想法這一種東西是需要從小就被培養的。反過來想一想,若是父母一輩一心想要保護孩子、想要他們不要走迂迴的人生道路;並教育它們不許失敗、不許輸在起跑點,請問教育出來的孩子誰有膽子去創業?因為創業的風險是最大的,要承擔的責任甚至難以在一開始就可以評估出來。聰明一點的孩子算一下投資報酬率都會知道,這一種投資是最危險的。就像是選擇財務投資一樣,債券最多人買,因為有固定的利息,風險也是最低的,若是用工作的選項來說就像是當公務人員。
日本的學生跟我們的處境類似。但比較不同的是,他們想要轉換跑道比我們更加困難。像我之前提過的,日本的大企業多只願意聘用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即便你可能是因為自行創業失敗想要先回到一般職場,但看在企業眼裡,你就是一個out of date的產品,早已過了保鮮期。所以對許多的日本學生而言,若是選擇創業但是卻失敗了不單是會血本無歸,連想要回到起點的機會都沒有。加上日本好企業的起薪待遇還算厚道,所以算起投資報酬率和風險來看,無庸置疑的就是應該要選擇畢業後立刻就職於好的企業。
雖然我們面臨到一樣的處境,但仔細比較起來看,我覺台灣更應該擔憂。相比之下,日本的產業發展還算均衡,不會像台灣一樣有一面倒的趨勢,而且許多的日本企業都掌握著關鍵的技術和經驗,所以只要企業願意,銜接、傳承的問題就比較好解決。台灣不是,很多的大企業說真的沒有考慮到傳承,就算有也都單單只是企業內部的傳承。但說真的,若是台灣這一條河流都乾涸了,其它的支流還會有水嗎?
這讓我想到了以前上日本現代企業經營這一堂課上過的內容:日本有企業會有自己的企業大學(這在全球許多大型企業裡面都常見得到),但是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卻是規定不得留在公司內部工作,而是被引薦到其它的企業裡面。但是在訓練學習的過程,學到的多是公司的know how。用一般的邏輯思考或覺得這真的是太怪了,誰會願意把辛辛苦苦教出來的人才往外送?但它們就是會,因為它們顧慮的是一個集體成長的觀念,對手也強才可以彼此扶持,上下游也需要彼此相依。也因為這麼慷慨的跟外人分享,所以也會促使公司需要有更多新的發明和進步才可以一直維持它的競爭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先進的觀念,雖然跟Entrepreneurship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但我覺得也有一點點雷同。至少大企業願意伸出援手幫助扶持其它的產業,這種精神還是有一點相似的。
針對乖文中提到的企業大學的人才交換輸送集體成長的概念我也是第一次聽到,但進一步思考就覺得要成功執行起來,還是需要在一個高道德規範、人民教育素質完整且社會資源豐富的環境之下才發揮的起作用。否則很有可能變成一種互相設陷,idea copy等侵權行為的惡性競爭。
回覆刪除Dub提到之前也有想創業的想法,姐好奇是什麼呢?還記得在美國時我們說到等以後有點資本和時間時要來經營一家「Al&B-tea」嗎?
我有的時候也會想~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達成願望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