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日本の救活

畢業之後除了要擔心以後再也不能用學生價買東西,或是以學生的身分請老闆算便宜一點,其實還有許多的特權都會隨之消失。以前不覺得,但現在越回想就越覺得,能當學生真的是太爽了或許應該說:能當大學生真的太爽了。一切的所做所為都只需要對自己負責,老師也不會像是在國高中時期一樣緊逼,只要家裡不給我們壓力,說真的生活可以非常的愜意。但愜意的定義絕對不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而是可以好好把握這一段光陰,作一些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加上又已經成年,所以更沒有年齡上的現制,擁有的是最大的自由但最小的責任。

我很慶幸自己在比較早的階段就發覺當學生是幸福的這一件事情。否則我也會是選擇虛度四年光陰的人。以前覺得,長大工作真的好酷,可以有自己的財富,可以不跟家裡拿錢的買東西、出去玩,所以一上大學便想要打工、當家教,忘記了自己升上大學的真正目的。直到出去走了一回才發現,財務獨力固然有它的好,但它背後也隱藏著沉重的枷鎖,和許多看不到的酸甜苦辣。其實也沒有好與不好,只是它是屬於另外一個人生階段的道路,說真的,我們真的不需要急著跳過現階段去體驗它。

因為近年底,所以最近又開始在學校看到一群一群穿著正裝的學生穿梭在校園裡面。整套的西裝、套裝穿出來,架勢就是不一樣,徹底的將平常毛躁的感覺通通掩蓋,望眼一看過去大家都非常的成熟,殊不知這一群學生大多都只是三年級的學生(當然還參雜著別得年級)。就如我之前所講的,日本的大學生,若是沒有要考慮繼續升學,基本上都會在大三下學期(也就是年底的時候)開始積極的參加救活しゅうかつ)。也就是日本企業定期會大批大批的舉辦招募活動的時候,跟我們的徵才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還是有相異之處。

跟我同學們對話才知道,日本這邊的就業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死板,為什麼這麼說呢?進入一個企業有很明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另一種就是轉職的人。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難度上有極大的差異。通常企業對於社會新鮮人的要求都不會太嚴格,只要個性符合企業文化、大學表現不要太差,基本上要進去都不算太難(以早大畢業的學生來講)。因為日本企業幾乎都有完整的員工訓練體系,它要的是素質的平均,因為這樣才可以將他們塑造成企業需要的樣子。太突出或有想法的個體,有時甚至會是導致落榜的原因,因為日本這邊的社會,很多還是不太習慣過度的差異化。所以它們真的是要求新進員工的新鮮

許多的學生,會因為沒有辦法在畢業之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選擇延畢,不過跟台灣目前逃避就業的原因還是有一點區別,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多數是為了保鮮。聽起來很荒謬,但是礙於社會上不成文的規定,逼得他們不得不這樣做。這跟在其它國家,企業講究在學期間的工作經驗有一些不同。我有同學目前就是選擇這樣的做法,因為他的狀況比較特殊,曾經到國外交換學生過,所以有一點錯過之前的就活。為了可以確保自己可以錄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企業,他目前就先選擇延畢。但同時還是非常的積極在找工作,只要上了,他還是可以提前畢業或是邊上課邊上班,反正學分只剩下很少。

我覺得這是一種學生不得不使出的自保方式,因為若是不在一畢業就進入理想的企業,想要跳巢或是轉職根本不太可能,因為條件的要求實在太嚴苛了。多數只有兩種狀況:一,你本身要非常的優秀,所以人家挖腳;二,就是越換越差。因為日本的企業文化講就的是團體的力量,換句話說對團體的效忠更是十分重要,對於中途插進來的人,往往許要很長的調適時間,別人願不願意接受你又是另外一回事。但說要跳巢其實也會很辛苦,因為企業內部還是比較願意接受從底層慢慢生上來的長官,畢竟比較瞭解企業文化,也比較有說服力。(這一點我想在其它地方也是一樣的)

其實看他們的大三學生這樣正式的打扮在上課時間奔走這一些企業就業活動,有一點心疼。明明還是學生,卻不能好好的單純享受這完整的時光。甚至還要犧牲上課的時間去參加說明會。不過不去參加又不行,因為各場的簽名會都要簽到,第一場沒有到的話,後面的自動就不用出現了。日本企業也很奇怪,偏偏選擇在平常的上課日舉辦說明會,這樣不就是分明要大家翹課去參加嗎?這樣的企業到底是好還是壞呢?我也搞不懂。

我現在也面臨著要選擇就業的困擾,不知道前面的道路到底應該要怎麼走。不過身在國外,我現在想要著手也礙手礙腳的。只能先忍耐一下,好好醞釀,等到回去再好好發揮。不過看到日本學生參加救活的模樣,多多少少也給了我一些可以參考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