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日本,到處看到處逛已經是我的生活方式。每到一個去處一定會看到的東西除了販賣機和超商之外,我想就是寺廟和神宮了。幾乎每一個觀光景點都有一間必逛的神宮或寺廟,而生活中以御守(護身符)作為禮物也是常見的事。在參訪各個寺廟、神社的時候,也會看到大批的民眾前來參拜。且參拜的禮節缺一不可,從旁觀察大家臉上的表情還有動作,感覺大家好像都很習慣這樣的方式。
日本人生活中的許多節慶也都圍繞著各個宗教祭典,例如新年的神社參拜、盂蘭盆節…等等。對於這樣的一個社會風俗很感興趣的我,這一學期在早大修了許多關於日本歷史和宗教的課程,想要藉此一窺日本人的信仰生活。出乎我意料的是,日本人多數都會說自己是
“無神論者”(雖然之前也有聽過這樣的說法)。但若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實在很難相信這樣的說詞。因為它們生活中有太多的事物是跟宗教相連在一起的。各個季節舉辦的慶典多數是在宗教圈裡舉辦,就像我之前參加的許多祭り,全部都是在某某神社裡舉辦。婚喪喜慶、兒童節、三五七節都是在各個神社裡。所以我第一次來到這邊時,真的覺得日本根本就是一個信仰大國。
像是第一次去明治神宮,一早看到許多的上班族,在去上班之前還要繞道神社裡面,就是為了清早的許願和祭拜。大家虔誠的模樣令我印象深刻。又如去不同的穴八幡宮時聽到大家投香油錢許願和拍手時的聲響,怎麼都不會相信大家沒有信仰這一件事。雖然也不是說日本人都沒有信仰,但絕大多數的國民是沒有的。這我有像一些日本同學詢問過。當問到那為什麼他們在生活中會做出這一些舉動?她們的回答卻是: 這就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這學期上了一堂課叫作 :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Modern Japan. 上此課的學生還是以日本人居多,在做分組討論的時候,我發現我們這一組的組員對於自己國家的一些信仰現象知道的比我們幾個外國人還少。有個女生甚至說東京幾個有名、熱鬧的神宮寺廟她跟本就沒有去過。另一個男生也說,他只知道日本人在生活中會做這一些事,但為什麼做?他也說不上來。但它們認為,與其說它們祭拜是因為worship哪一個神,不如說,是想要求好運和心安。It is for the purpose, but not for the god itself。
由於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在了解其他宗教時我會不自覺得做比較。但我發現在日本,若要將類似的宗教做比較實在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因為宗教之間已經經過太多的融合,很難說得清楚。就拿寺廟和神宮這兩個建築地來說好了,寺廟是屬於佛教信徒參拜地方(英文稱做temple),而神宮(也稱神社)則是神道教參拜的地方(英文稱做Shrine)。神道教的神社裡面照理來說是沒有神像的,而佛教會有菩薩或是佛陀的神像。但我參訪過的幾間
“寺廟”裡面會出現神道教的符或是看到像是穿著神道教服裝的人,而神社外面卻有像彌勒佛的像。其實慢慢深入探討會發現,在日本: 神道教、佛教、儒學占了他們信仰比例的90幾%,這幾個宗教也有彼此融合的現像,和當初傳到日本時的原意已經大相逕庭。
就拿佛教來說好了: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和尚不吃葷(除了水滸傳和武俠小說裡的之外)、不結婚、不喝酒,而這幾個教條在日本的佛教裡全是允許的~大破戒~,換句話說,若是中國、日本的和尚們之間做交流,應該會擦出巨大的火花~不知道是誰會逐出誰?
而神道教也很有意思,基本上它們祭拜的是 “靈魂”。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Kami (日文漢字寫成神),石頭、樹木、山、皇室、詩人、偉人、動物等通通可以成為神道教裡的kami。也因為它涵蓋的範圍如此廣泛,所以像大海一樣可以納百川,使得大家在選擇自己想要相信的東西上面可以很自由,也使得它的信徒在日本有信仰的人裡面占多數。神道教一開始是沒有所謂的“神宮”存在的,之所以開始建設是因為佛教的傳入。佛教寺廟的建設使神道教開始意識到自己也需要有可以進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從那時開始神宮才開始出現。
而孔老夫子傳下來的儒學(Confucianism),雖然沒有一個集會地或是信仰圈,但卻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佛教、神道教理面,甚至存在於武士道精神,及人民的生活中。
除了神道教本身是日本流傳下來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都是舶來品。由其是佛教、儒學都是從中國、朝鮮等地傳入。當初的信徒,多數是為了跟強大的中國有所關連、了解當朝的文化而接受的,較像是一種證明自己能力和水準的方式。但漸漸發展成為今天在日本的局勢,原因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討。而神道教是因為農耕生活(產業存在)的關係,使各個祭典開始圍繞著農人們的生活作息和各個工作時令,這才讓神道教的活動漸漸得融入人們的生活作息。
標題用淺窺,是因為我才來到這裡沒有多久,很多東西還不太了解,或是只看到表像。還有很多要學習和摸索的地方,但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和上課學到的知識,我相信自己可以再離開日本前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
(本文相當主觀~請自己思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