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不像日本人的日本學生

我常常在想,自己何其幸運可以來到早大。一來是因為它算是日本的名門大學,而來它位於東京市區,對於開眼界很有幫助。來到這邊上課已經將近一個月了,每一天都十分忙碌,除了交際應酬、出去遊玩、學習日文,接踵而來的就是許多的報告討論。因為是大四的關係,我這一學期完全就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不用為了必修學分傷透腦筋。

但我慢慢自我解剖發現,我在學習上面仍有一些障礙過不去。姐姐常常都說我這個人自尊心太強,這真的是我致命的弱點。是典型的遇強則弱、遇弱則強。上課時,若是用英語溝通,若是日本學生居多,我發現自己往往可以侃侃而談。但若是遇到外籍生比較多的課,我在發言的時候就會比較猶豫。而日文課,那根本就是鴕鳥心態,希望老師給我的問題最好越短越好。但隨著練習日文的機會便多,加上上課前也比較有準備,所以現在比剛開始的時候來得自在。

之前有提過我對於日本學生的簡單分類,但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跟 非真正日本學生互動的例子,都是我在自己的課堂中跟同學互動後的結果。

每週二的下午4:30~6:00我有上一門課叫Product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and Global Companies. 這一堂課沒有特別的教材,完全就是free discussion. 老師會給我們一個討論的核心,但其它的完全就是自由發揮。但全程都必須要以英語進行。我們這一組三人,除了我之外是兩個日本人,一男一女。兩位過去都有在國外居住的經驗,但可以聽得出來跟我一樣不是native speaker。但因為有過去的經驗,可以感覺到他們比一般學生放得開,不需要誘導便可以呱呱呱的開始進行討論。他們很有自信,但卻不驕傲,或是給人難以接近的感覺。或許也是因為比較沒有語言的障礙,但是我覺得特別是給人一種可以彼此包容的感覺。

另外一種學生就是從小在國外讀書的日本人,只有大學才回到日本。這一類的學生怎麼說?不能說全部,但有很多可以感覺他會有一種優越感。這是很正常的,畢竟先天條件上的確在一般人之上,閱歷也比較豐富。但也因為這樣,所以會感覺比較難以接近。有得時候會感覺他們在課堂上想要刻意表現出自己的不同,笑得很大聲、刻意提高音量想要讓別人聽到自己在進行的對話等等。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這種人,但現在的再來看會覺得真是長不大的小屁孩。若是現在的我跟過去的我見面,我一定會斜眼相對。當然也是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日本學生,同時兼具外國人的有主見,但保持著日本人的謙卑。

另一個就是混血兒。早大有許多這一類的學生。它們多數長得比較像外國人,但一看眼睛就知道有亞洲血統。有得是從小在日本長大,有的也是到處搬來搬去,但我目前遇到的都非常的和藹可親。他們多數具備有說多種語言的優勢,且教養都相當的好。多數是媽媽是日本人,爸爸是外國人。可能是亞洲女性比較三從四德,所以孩子的成長環境多數是跟隨著父親的移動。長期住在外地,所以大多數沒有給人有日本人的感覺~很洋派。但是我問過許多同學,他們回來的原因都很類似,有的想要了解媽媽的文化、有的感覺這是他血液中的一部分,做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歸根。我想透過血緣,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吧!

當然在這邊還有形形色色的學生,其中包含了大比例的外國學生。但就留到下次在分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