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同期の桜

快樂、幸福的時光總是渡過得特別快。不過我要說的不單單是在日本的這一段時間,而是我在大學裡的幾年時光。工作過一段時間,就會發覺當大學生真是人生的黃金時段,最是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時候。儘管還沒有經濟獨立,但卻可以不用太為生活煩惱。當然我知道有許多的學生需要為自己的學費打工、賺取獎學金之類的,非常辛苦,但至少這是一段青春的歲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觸?因為我也已經要面臨大四畢業前的人生選擇了,雖然選擇比一般多出一項 :可以選擇要不要再讀我的第八學期(別人眼中的延畢),但其實即便是這樣,也距離我迎接社會沒有太多的時間差。

大四畢業,很多人選擇研究所、延畢、旅遊、工作,無論做什麼,都要想清楚了之後才要做,若是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有想法和規劃,我覺得都是有意義的。我最近也頻頻的反問自己,接下來到底要做什麼?並也積極的留意身邊的就業資訊、可以參考的資源等等,為的就是可以幫助自己早一點準備。但畢竟身在國外,很多事情無能為力,還要等回到台灣才能真正動用對自己比較有利的資源。但也因為抱持著即將面對挑戰的心態,所以可以跟這邊的應屆畢業生進行許多的談話。有得是台灣學生、中國學生、更有日本人。雖然對話過得人數不多,但多多可以幫助我了解一些日本這邊的就業狀況。

我的台灣友人的情況是,已經來到日本多年,是這邊的四年生,所以有相當好的日文底子。體驗過日本的高品質生活,並且見多識廣,即便再怎麼喜歡台灣(或是相要回自己國家),都還是會放不下這邊的一切。畢竟就就業條件而言,台灣現在真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不過日本就業環境也是很嚴格的,但若是有機會進入企業,就不太會被苛待。加班什麼的是一定有,但就薪資、福利、員工訓練等,日本企也都有比較完善的措施,不像台灣企業多數都只是想盡辦法壓榨勞工。加上日本這邊的大型企業數量也比台灣多,全球化的程度也相對較高,對於未來發展上自然有更多機會。

但在日本,真的有必須要在畢業之前就要找到工作的壓力。所以就如我之前所說:許多學生會為了參加救活(就業活動),穿西裝打領帶(女生穿套裝)得前來上課,甚至不惜翹課參加企業徵才說明會。很多學生甚至是一上大三便開始找工作,因為企業大多雇用應屆畢業生,若是第一年找不到工作,接下來的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女生未來的就業發展也要比男生困難許多,畢竟日本並不是一個男女平權的社會。即使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女性勞動人口需求增加,但相對而言都還是做比較基層的工作。極少數的女性員工可以做到上層位置。所以對於女學生而言,一開始就要選對企業,因為企業的升遷環境會影響到一輩子的職涯發展。所以我認識到的同學也會為這一些條件感到為難,但在起薪、福利等條件比較之下,多數還是會選擇留在對女性未來升遷機會較少的日本工作。

日本的男同學呢? 大家也是很擔心就業問題,但畢竟是早大的學生,所以光環夠亮,所以差別只有在好或更好。但也有深入對話過,表示還是希望可以進入外商工作的。為什麼?因為日商企業實在太講就層級和年資,就跟他們的整體社會環境一樣,是不容許個人主義的突出,必須要乖乖照著規矩辦事。但對於在氣氛較開放的早大接受教育的學生而言,這恐怕會是比較難適應的一點。雖然如此,日商企業的徵人機會數量還是遠遠超過外商企業,所以大家多還是進入當地的日本公司。

當然,早大的學生很多都是進入一流企業,所以沒有辦法做太多比較,或是以他們為樣本推測整個日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大多數的日本學生多是明年春季畢業(因為是四月入學),所以觀察目前早大的學生穿著就知道,大概大家都已經找到工作了。若是沒有的話,會看到許多穿著正裝在校園裡面行動的學生。從開學到現在,看到這樣的學生的機會已經明顯下降許多了,由此可以推斷,早大學生的失業率不高。

日本這邊很講究同期(同年這一回事),首先是因為日本很講究輩份(前輩、後輩),再來大家通常都會在第一年一同受訓,所以會必較共患難,也比較有話題。對於同期的同伴他們會稱為同期の桜,因為大家都是在櫻花季一同入門的。所以進入企業後,常常自我介紹時會先探查別人是幾期的,原因就在此。但也就如我之前所說:因為大家多數是應屆畢業就找到工作,所以年齡差距也不會太大。所以若是有人比一般人老,或許就會被對待以異樣的眼光。

但過去大家都會對於未來都不太看好或抱有希望。但最近遇到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卻對於未來越來越有抱負,多數是因為對於安培經濟學的作用感到樂觀。認為日本的經濟很有可能再次好轉。也可能是因為海嘯過後,大家已經練就了不會輕易被打倒的毅力,所以可以更勇敢的面對未來的人生挑戰。看到這樣的景像,我很替他們感到高興,但同時也很羨慕,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他們這樣的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