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就毫無顧忌的對我的組員說出了我觀察後的一些心得:
l 我常常看不太懂日本的廣告想要表達什麼
其實來到日本我不太常看電視,但是坐電車或是等人的時候偶爾會在螢幕上看到一些隨機播放的廣告。跟之前在美國看到的那種直接、沒有美感的廣告相比的確是令人感到賞心悅目很多,但太多公司或是產品都會有吉祥物的出現…多數有一種太可愛的感覺。這也是我的組員Taikiさん跟我提到的:日本顧客非常注重“可愛い”的這一種感覺,無論男女老少。所以我想大部分的台灣人所學會的第一句日文應該就是“可愛い”因為實在太常出現在日本人的對話或是讚嘆之中。總而言之,我個人並不是反對吉祥物的存在,只是覺得…有它的存在到底可以表達什麼?若說是新商品本身,那我覺得太偏題了,若是說是公司形象…似乎有一種過度親切的感覺(不太真實)。但日本的消費者似乎很吃這一套,畢竟會這麼播放就是因為可以被接受,但身為外國人的我來看,我真的搞不太懂。有的廣告甚至兜了一大圈,看到最後才跳出它所要宣傳的公司,會有一種蛤?的感覺,會有一點錯愕。我現在想不出一個確切的例子,但是常常在看電視廣告時會有這一種感覺。不過Taikiさん說身為日本人的他也有同樣的感受。他自己也說日本人自己就是有這一種什麼事都要兜著圈子來解決的毛病,因為他也在國外住過一段時間,所以現在才比較有這一種自覺。日本人常常強調“空気を読む”,翻譯下就是要注意周圍的氣氛,再進一步解釋就是,要掌握(我認為是猜)對方想要你理解得事情。也就是說,在對方直接表達出來之前可以猜中別人的心思,是一種很高的互動表現。但我覺得這有一點過分地想要表現體貼,因為若是猜中也罷,但若是猜不中,其實雙方都會感覺很困擾。那又何必呢?直接說出來不就問題解決了。
我也不是說做人要直來直往不注重禮節或是周圍氣氛,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它的平衡,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不好。不過Taikiさん也說,前幾年日本人之間很流行KY之說,也就是“空気を読む”的英文縮寫,常常可以聽到對話中出現: ㄟ!你要KY一點…等。但越這樣講,也好幫助日本人點出了他們過度迂迴的壞毛病,讓他漸漸發覺:喔!原來我們太注重所謂的KY了,是否應該要改變一下。加上日本現在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被全球化的趨勢逼得不得不跟外面接觸,讓他們漸漸也變得比較西化,變得相對的單刀直入,切入重點。雖然影響到了他們的一貫的表達方式,但也算是迫使他們轉變的一個重要動力。
l 廣告的色彩組合
呼應前面所說的可愛い的感覺,我覺得我在這邊所看的得電視廣告多數都是走粉嫩色彩的調調。粉色系的確可以給人比較溫暖、比較安心的感覺,這是色彩學的入門知識,但大幅度的出現,很難跟其它的廣告作出一個明顯的區別。當我提到這一點時,Taikiさん也就說:好像真的是這樣!他從來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一點。我也比較少在日本看到哪一種,看了會讓人感到很澎湃、很激動、被激勵的廣告,多數都是走溫馨路線~我想這跟民族性可能有一點關聯。或許用激進的話語或是顏色,很容易產生對立的情況或是意見,而日本人更是一個不喜歡有對立場面出現的民族。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就算討厭一個人也不會明顯擺出 :老娘就是看你不爽 或 我不喜歡你 的態度,所以常會讓你在相處一大段時間之後,才有旁人告訴你:其實他一點都不喜歡你。反而會有一種被耍或是青春被浪費的感覺,我覺得這才真的讓人不爽。像是之前上日文課,有一篇還特別提到所謂的“根回し”(ねまわし),也就是所謂的“會前會”。也就是要在正式開會之前先個別開會,將反對聲浪/意見通通擺平,讓真正在進行會議時可以一致的通過表決…這我也不好說什麼,或許透過私下討論大家更願意把想法講出來也說不定,但就華人的思維,這真的很難令人理解。
言歸正傳,所以降低衝突,是日本人在面對面相處時會特別注意的事情。所以更不用說是要傳達公司形象或是訊息的廣告,盡量都要走所謂的the middle way的風格…難道這也跟他們的佛教歷史背景也有一些相關?不過以上都是我的個人意見,實際狀況是否真是這樣,還尚待我去向同學做印證~但其實Taikiさん也說過,他覺得這樣迂迴的溝通方式很累,有時也太沒有效率~
其實我們之間的討論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無限延伸。雖然說只是個作業,但我卻十分樂在其中。這樣說或許不太禮貌,但我現在就像是科學家處在一個有無限白老鼠供我做實驗的環境。加上有善解人意(或是不把我視為怪人)的組員幫助我解惑,所以我可以隨心所欲的發問~とても幸運だ~
日本人在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意見是不太一樣的. 檯面上是大我, 檯面下是小我. 為捍衛公司利益時, 常願犧牲小我. 這點和台灣較不相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