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早大的語言交換

來到日本,我大部分的課程都是以英語授課為主,即便上課的同學組成還是以日本學生居多,但其實不太有跟同學用日語互動的機會。而上日文課時,又都是以外國學生為主,所以很難進行一些 正常的日語交流。不過生命自動會尋找出路,學校也提供了許多的管道幫助我們跟當地的學生進行生活、學習上的交流。像是我剛到這邊沒多久,就跟學校的ICC(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enter)申請校內的語言交換。我所提出的條件是我可以教授英語、中文,而想要學習日文。

兩個禮拜後,學校邊分發我跟兩位日本女學生一組,自行進行語言交換的安排。我的語言交換夥伴一位是來自文学部みなみさん(二年級)和來自法学部日向さん(一年級)。兩位都是很可愛的日本女孩,不太像平常看到的日本女大學生般的濃妝豔抹或是穿著華麗,算是打扮比較像是學生樣的女大生。兩位都是想要學習英文,且程度ok,所以很慶幸自己的英文照得住她們~

我覺得能認識彼此真的要很有緣分,常常這一種學校搓和的配對都會不了了之(要不是時間無法配合、就是不投緣等),但我跟這一次的夥伴還挺和的,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見了四次面,並且大家都沒有厭煩的感覺。由於是三人一組,所以將時間切割成3份,英語部分占用2/3的時間,1/3的時間舊式切換成日文。不過有的時候聊得太開心默默的我的時間就變得很少以後會注意一下。

但我們聚在一起,談論的話題非常輕鬆(因為兩位都偏向輕鬆的對話方式),多半是文化、生活方面的議題。在同一件議題上面詢問彼此的國家是否有相異、 相同之處。從生活、節慶、制度、教育,東扯西扯可以講出一大堆東西。大家也都很活潑,所以不會有句點或是沉默的氣氛出現。我跟她們在進行對話的同時,也可以間接了解到日本這邊的教育系統,透過她們的經驗分享,讓我對於她們的成長環境也有更多的了解。

像是這一週我們便討論了彼此成長背景中所經歷的教育環境。像是從高中考大學,跟台灣不同的是,這邊的大學是獨立招生的,並不是像我們一樣有一個全國性的考試,再根據成績做分發。日本這邊不僅是學校是分開招生,就連學部都是分開考試,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邊的各個院所的行政都是獨立的。換句話說,若是想要進早大讀書,在一開始就必須決定自己想要讀的院是哪一個,再根據院所的考試日期報名考試。所是若是對其他學院也有興趣,就必須另外再考。所以對她們來說,讀大學真的是非常坎坷的求學之路,也難怪一上大學很多人都大解放,翹課的翹課,喝酒的喝酒。像是日向同學就是,她說她總共考了六次入學考試,光是早大就考了兩個不同的學院。但她也表示,早大一直都是她的自願,所以能夠入學讀書她感到很開心。但在準備的過程非常辛苦,因為各個學校的考試重點、考試範圍、考試題型都不一樣,所以也不可以像亂槍打鳥一般的亂報名,必須真的充分準備,加上需要個別繳交報名費(費用不低),所以也不可能分別考太多學校、學院。光是早大的兩個學院,準備的過程就完全不一樣。

大多數的日本高中生都像是跟她一樣。這也難怪我在這邊到處都可以看到標榜 早稻田的補習班,本來還很好奇它是由早大營運的嗎?其實不是,是針對專們想要考取早大的學生所提供的資訊站,加強補習生對於早大題型和考試的熟悉度進行模擬訓練等。真的在東京到處都可以看到,我看過最遠的地方像是川越都有。

但我的另一為語言交換的夥伴みなみさん又是完全不一樣的Case。她的國、高中都是在新加坡就讀的。但因為在當地就讀的是日本學校,所以英語完全不行。後來才知道,她在當地讀得學校是早稻田高中部新加坡分校,所以算是早大寶寶一類。這一類的學生(就讀早大高中部的),基本上就算是早大家庭的一部分。許多的早大活動他們在高中時候都會參加(新加坡因為是海外所以可能比較困難),像是之前的早慶之戰,就看到很多高中生一團一團的前來,事後想一想應該大多都是早稻田高中的學生。這一類的學生,很多都是靠著校內推甄進入學校讀書的。當然也要在高中的學校成績夠好,但相對而言,比當地必須要以考試入學的學生來的容易。

所以聽她分享,現在許多的學生都搶著要進早稻田的高中部,藉此做為進入大學的跳板,但也因為這樣,所以現在的高中入學考變得更激烈,高中的學業壓力也變得更辛苦。不過由於早稻田大學的高中分校很多,所以我想有不少的學生都是這樣入學的。從早稻田高中也是可以推甄進入其他優秀的大學,所以性質上還是跟一般高中是一樣的不過我想推甄進入慶應的比較少? みなみさん也是推甄進入早稻田的,這樣其實很占優勢。因為即便早稻田大學的入學也有開放推甄的名額給其它外校的學生,但畢竟有面試這一關。所以光是了解早大文化、跟面試官有共同語言這一點就很有優勢~聽說早大的高中生許多都會唱早大的校歌但我還不會唱,慚愧啊~

不過聽她們一說,我真的覺得在亞洲讀書的學生真的各有不同的坎坷之路,同樣的必須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只是上了大學之後大家想要怎麼過生活,就完全是因人而異了。面對年幼的她們,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只能就我個人的經驗跟她們說,真的要好好把握大學的四年,因為光陰真的是匆匆就度過了。我真的很想說這一段時間真的是相當重要的人格、價值的養成。若是用喝酒、社團就照樣度過的話,為免有一點可惜。畢竟日本已經不像過去一樣可以完全對外封閉,必須越來越走向國際化(脫離加拉巴哥島化),若是依舊抱持著過去的學生這種仰畢業後的企業內部訓練的死樣子,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跟外國學生(社會新鮮人)比起來會相對沒有競爭力。到時候才會是吃苦的開始~

2 則留言:

  1. 本篇屬校園生活的另一面向,能維持與日生交流至今確屬不易, 也可看出你已過的人生經驗的廣度(如在新加坡及美國等), 在身處國際社群時之優勢. Keep going!!!

    回覆刪除
  2. 謝囉老爸~看到別人也會讓我想到自己的過去的學習經驗 :) 實在是感謝主做我人生的引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