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Jim Rogers 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看到給孩子們寫信的書,我就會忍不住想要拿起來瀏覽,可能是潛意識裡還把自己當個孩子吧?認為別人的父母也是在寫信給自己。想到寫信,回想起到目前的人生中,我收過幾封來自父母的信呢?好像有過幾封,但真正有印象的不過一、二篇。但仔細想想,我們家本身不是走文謅謅路線,所有的價值精髓都是透過生活和對話做傳達。人家說生活習慣和家教會遺傳,我想遺傳方式就是靠著從小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吧!

對於投資大師的話,我一向不在意,大多不外乎是些股票、基金、避險的話題。要讀的話我學校用的課本一定是更詳細。但大師的人生觀很值得一探究竟,畢竟要在幾十億人口中脫穎而出,他們靠的絕非只是聰明才智,而是他們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洞察力。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學習並效仿的。再加上是洪蘭老師的翻譯作品,就覺得更值得看看。Jim Rogers老來得子,他所可以分享給他的下一代的東西礙於時間上是有限的,所以他將畢生所學的精華,化為字句的寫成信,最為智慧的流傳給他的下一代。而我像是達順風船的盜賊,只花了些許時間閱讀便毫不費力的竊取了他的智慧。我想這也是我們凡人可以擁有的聰明吧?

書中提到了12點,句句是箴言。
1.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2. 專注於你所愛
3. 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
4. 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
5. 研讀哲學,學會思考
6. 學習歷史
7. 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
8. 真正認識自己
9. 認出改變,擁抱改變
10. 面對未來
11. 反眾道而行
12.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

其實以上幾點跟老爸平時給我們灌輸的觀念很相似,但平常聽不進去的話,經過大師的加持,似乎比較可以醍醐灌頂。我分享給老爸時他也拼命點頭,彷彿終於尋到知音一般。
讓我很有感觸的有以幾點:
1.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對我而言這真的事很難做到。我感覺我從小雖不能說是為別人而活,但我在面對選擇時總是不由自主的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我常被社會的目光給框住了。想要跳脫,卻沒有信心;想要勇闖,卻擔心沒有能力。面子薄和強烈的自尊心是我最大的障礙。我需要學習放下,更加看清自己的能力和想法,不要在乎旁人的目光,只需要單單倚靠主勇往直前便是。
5. 研讀哲學,學會思考
對於哲學,我連入門都沒有。我知道思考是現在社會想要邁進的一大關鍵。但在八股制度下長大的我們,實在已經漸漸喪失了神賜給我們的這項本能。我所知道的哲學是艱澀的,但我也知道我們的生活處處無不是哲學。但要怎麼讓它像呼吸一樣成為我的一部分,我想便是學習留時間給自己,反芻思考生活中發生的瑣事,了解它們的因果關係,而非只是讓它像時間一樣流失。
6. 學習歷史
懂得鑑往知來是少走錯路的一種方法。我深信歷史的重演,和人性的不會改變。面對過去,人人可以當事後諸葛,但面對未來要如當也當孔明? 我喜歡歷史,因為它是故事也是事實,是我們今日的源流。想要探究下一步,必須要了解我們從何處來。

資訊的爆炸,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建議和金玉良言,常常會一時消化不了便像得了腸胃炎般,全身不適。在這之中,懂得選擇便是有效率的運用。我也尚在磨練自己這一塊的工夫。看到、聽到、學到別人寶貴的經驗還是會很開心,可以運用在自身更是像尋獲至寶。我推薦這一本書,也慶幸自己有機會一覽大師的人生精華!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The Help

想起在課堂上看過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說...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這夢是太大還是離我們太遠?同樣是神造人,為什麼我們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在神眼中我們都是祂的子民,但為何人類在兄弟之間總有紛爭,要爭誰是為大的?
 
讀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種族的戰爭從沒有停過。即便到了今日,走在異國的街道上,也常常會招來異樣的眼光。60年代的美國,造成了許多的傷痛。黑人跟白人之間的隔閡,即使老林肯安息了都未獲得平反。直到今日,黑鬼、白垃圾都還是會被聽到的名詞,外了掩飾這仍然存在的鴻溝,美國政府提出了EEO、各式各樣的法律做遮蓋,彷彿這一切都不存在。但總是有人不斷的在為著不平衡的天秤發聲...
 

The Help, 我注意到她是因為書本封面的Emma Stone. 我對這一位女演員的好奇勝過了對這本書本身價值得欣賞。這見事情令我感到十分的羞愧。我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已經麻木了,種族紛爭已經不在是一個問題,而變成被政治操弄的話題。不同背景的人再一起鮮少會有衝突產生,但一但遭到政客、媒體的搧動,就是親人之間也會反目?到底我們現在的社回曾幾何時真的為了別人的自由奮鬥?為自己眼中所看到別人的不釁幸遭遇發聲?沒有...因為我們不曾經歷那種痛,那種求助無門的悲歎。
 
一本500頁的書,我破例在兩天之內就讀完。因為它的用字描述不是令人動容的悲悽,但卻深深打動我深處的感官。三個角色、三種身分、三種遭遇、、三種發聲卻串聯出一則活生生的故事。從一個帶有種族隔離色彩的馬桶政策,帶出了人性的偽善,表裡不一的假象、當然從搶烈的對比中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人與人之間那中天然的關愛。
 
我也從三個主角身上看到了「勇氣」。他們違抗、掙脫社會一直想要套在她們身上的軛。那種對自由的使命讓她們可以忘記自己的疼痛、放棄別人羨慕的愛情、承受異樣的眼光,為的就是要改變一個不對等的社會。為自己和別人徵得一口自由的氣。我若是史基特,我可以嗎?
我可以也像她一樣不固他人眼光的走著正義的嗎?我願意體而走險的報答別人的恩惠嗎?
 
我想現在的我還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但也期望自己總有一天,可以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並用一己之力為別人開創一個更開闊的空間。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享受吧! 一個的旅行 Eat Pray Love

在借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自己借得是Eat, Pray, Love。我曾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想要看它,為什麼呢? 因為我先看了電影,並不難看,但怎麼說呢? 也並沒有很吸引我。除了義大利旅行的部分還有點意思以外,看著Julia Roberts 在印度和巴里島的日子都讓我很想打瞌睡。雖然大姐有跟我說她的書比較好看,但看到厚得像字典一般的英文書就打退堂鼓了。

沒想到因緣際會讓我再次借觸到了這本書,翻開了它的序之後,我決定定下心來看完整本書。我還滿欣賞她決定的旅行地點。三個I 的國家,讓作者做了一個發現自我I的旅行。Italy, India and Indonesia. 義大利是想學語言、印度是想要淨化心靈、而印尼是要實現預言。我想從頭到尾較能有所感的國家是義大利,因為她是一個熱情的國度。小時候去過一次,但卻只存有模糊的印象。看到作者描述得一階一景,彷彿在掀開我記憶裡的薄紗,讓義大利的面貌又再次在我腦海中重現。作者用eat來代表她在義大利的日子,享受美食使他又重得她失去的生命力。讓我想到自己,我也覺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美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但這也是為什麼每每在快樂之後又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就是減肥。第一站以義大利為據點我覺得是對的,換做是我也會這麼做。

 第二站的印度,可能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在敘述梵歌、心靈淨化的過程即使我認真的想要看每一個字句仍然覺得縹緲。我欣賞她自我探索的過程,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一切的難處、傷心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本身。自我探索、檢討,才能找出問題的出發點。但我可以想像這個過程會是多麼的無助。邊看邊想,若是有人可以跟她介紹說只要呼喊主名: ! 主耶穌! 就可以得救,不知道她的生活和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會是如何。基督教畢竟跟回教和印度教不太能相容啊!

第三站的峇里島,我覺得她的經歷非常Hollywood。雖然這是她真正重返正常生活的一個據點,但我覺得有太多情慾的誘惑。看到描述到當地藥師的部分,就令我想到我國的中醫。果然幾前年的智慧就是比幾十年的抗生素來的神奇有效。印尼的描述就像我們當年遊訪的一樣,充滿東南亞的熱帶風情,我可以想像在當地那種自由閒適的感覺。

我無法苟同作者對於婚姻或是自由的價值觀,但是我同情她的過程。我覺得作者的心聲,就是現在所有都市男女的心聲。繁忙的生活讓心靈變得相當寂寞。我們跟朋友、鄰居、家人之間的關係變淡了。在外面自我尋求的同時卻喪失了心中的自己。我們迷網、痛苦、用情慾麻醉。但最終夢會醒,昨晚的狂飲會成為今日的宿醉。維有警醒生活,依靠主做我們的生命,才不會被死亡黑暗的權勢吞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