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博雅書房閱讀心得─民主的全球旅程─從歐洲走向世界

博雅書房閱讀心得。順便將服務課中被迫看的書的心得報告貼上,給未來的自己做參考。

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裡的一份子,我對於民主的形成似乎不是很了解。這一本書讓我清處的看到民主制度的發展,並從民主的歷史了解民主的動向。

與其說本書是在介紹民主,不如說它是以民主為主的歷史課本。他從古希臘的君權時代點出了最早的類似民主的制度,講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數民主國家的形成。作者點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點,向是在最早的時候,「民主」這個制度是被視為最糟糕的政體,因為它是在希臘最糟糕的時期開始萌生的政體,沒想到如今卻是多國採納、效仿的制度。

但是書中也提到,制度的形成是照著人民的需要,就如早期的君權主義,教育低落,無知的民眾須要有出眾的領導人帶領。再來的封建制度是不穩定社會結構下產物,人民追求庇護和穩定。而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促使了資本主義的誕生,也嚴重晃動了原本的封建制度。社會階層開始反轉,下民眾開始獲得更多的權利和資本,進階催化了民主制度的要求和建立。其實也是點出,現今的世界是採納「民主」這個制度因為它符合我們現在的需求,但100年後呢?作者認為這也是會被改變的。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種問題。原來民主也是會被改變的!

其實民主的形成也不過是在過去一百年才漸漸開始有所發展,無法跟過去曾存在幾百年的封建、君權制度做比較;也就是說年輕的「民主」還需要有很多的調整和改進。就算是民主制度也沒有改變過去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這個事實。即便今天的領袖是選舉產生,但多的也只是人民多了「參與」的這一點,但是一旦選出了人,我們都還是被檯面上的少數人掌握了人生。

加上今日的資本主自已經發展到快失去平衡的狀態,有錢的財團和股東一直不停的犧牲一般民眾的需要達到他們最大的利益,金錢的誘惑使民主可以被賄絡,可以被改變。所以很值得深思得一點就是,這樣的改變是否會漸漸影響到我們現在的民主制度的瓦解呢?

博雅書房閱讀心得-真假民主

博雅書房閱讀心得。順便將服務課中被迫看的書的心得報告貼上,給未來的自己做參考。

觀望台灣今天的亂象,一打開電視就是某某政黨杯葛政府政策,要不然就是選舉時的政治抹黑,讓全民都陷入政治狂熱的境界。台灣在國際上有名的就是政治。面對這樣的環境,我不知道是福還是禍?我曾以我們的政治發展為傲,觀望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我們起步之早、民主素養在亞洲也相對進步,但是現今的政治亂象,讓身為90後的我都不免搖頭。


我有我的政治立場,所以對於市面上的政治書籍常常會因為作者的主觀印象讓我無法認同。但是瞿海源教授撰寫的「真假民主」他算是保持中立的態度,剖析社會動態。其實也是集結了作者歷年在各大報章雜誌上的發表。我喜歡作者對於時事的分析,除了政黨政治、選舉分析、他的關懷議題也延伸到了司法的改革。

閱讀的過程中,我幾乎一直和作者呈現反對立場,但感覺卻像是一場高級的辯論,不帶髒字的在字裡行間裡相互交流意見和想法。

閱讀的過程中我認為最不能和我的理念結合的就是作者提倡死刑的廢除。一頁一頁的讀,我試著找出可以讓作者說服我的理由。我秉持的理念是,人要敢做敢當,不要不把別人的命當一回事,但當自己面對正義的省判時,就一把眼淚。有些罪過可以原諒,但是面對生命的事,就不是原不原諒的事了。一旦生命被結束掉,要當事人的原諒也是不可能的了。但對於一輩子帶著傷痛的家人,一命抵一命根本還不夠償還。若連死刑都被廢除了,那對於殺人罪犯還有什麼是可以令他們畏懼的呢?然而作者一在強調,死刑的執行不可改變已經過去的悲劇,但卻會釀造新的不幸。他要人們學習原諒並放下過去。但我很好奇,若是作者的親朋好友面對被殺害這樣不幸的事,他是否仍會口提原諒? 這是我唯一完全不能認同的一點。

但除此之外,作者對於政治、政黨的評論都是盡量趨向中立。雖然難免會有一些政治的色彩,但是作者都有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點。一味的批評只是浪費社會資源,消耗評論者自己的口水也傷害聽眾的腦袋。所以面對一個少數僅存的會用理性分析提出建設性建議的政治人物我給予相當高的肯定和推崇。

真假民主不是一本口水戰的集匯,它是一本關心台灣社會民主發展的政治人的心聲。透過作者關懷的角度,讓台灣的政治環境添增了一絲溫暖並理性。

用眼和心觀察─不用畫筆的繪教室

這一學期在政大博雅書房上了一學期的服務課,我最大的收穫是有機會將自己再次沉浸在書海裡面。博雅的環境優雅恬靜,新書的芳香刺激著我的感官。在學期末我給自己的暑假禮物之一便是閱讀。 無意間在整齊的書架上我翻到了 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 written by 布施英利
光是書名就令我感到萬分好奇,不要畫筆那要怎麼畫? 從小我就已經展露出不會畫畫的天分,小學還好,對於海報製作還算滿有一手的,但隨著年齡慢慢長大我的藝術天分便發揮到了極致,現在連畫火柴人都很要艱辛辨識才能看懂。所以不用畫筆學畫畫似乎重新給我新的希望,或許我可以發掘出我被隱藏的天分。

一頁一頁的翻閱,我對於從書中所學到的就越多。令我驚奇的是,我沒有像預期中學到關於畫畫技巧的傳授等相關知識。原因很簡單,因為作者自己並非傳統藝術家,他是一位日本的醫師。但他所傳授的是一種理念,一種真正畫家﹝藝術家﹞必須具備有的能力,那邊是觀察力。他點出一個現象就是,像我這種繪畫門外漢最喜歡憑著「印象」繪畫。所謂的印象就是,太陽一定是畫一個圓圈再畫出向外輻射的直線。但是看真正的繪畫大師,他們的作品中不會有所謂的直線,或是像用圓規畫出的完美比例的圓。因為這在自然界中是不會出現的。

不用畫筆的繪畫教室第一課是讓小朋友憑著第一印象畫出心目中的魚。幾乎每位小朋友畫出的魚都是以側面示人,魚尾是三角形、魚鱗是波浪形。總括來說就是一條條的「死魚」,其實要我來畫我也只能這樣。 所以繪畫教室的第二堂課就是釣魚。藉著這一項活動讓小朋友們感受到生命的堅韌。了解魚吃的東西、游泳的方式、生活的環境、更釣上後不停掙扎的生命力。

第三堂課是解剖。這是學習達文西大師的方式,要畫出一個像樣的東希就必須先從外到內的徹底了解這一樣東西。於是小朋友們從魚鱗開始一層一層的探索「魚」的樣子。從魚鱗、表皮、魚鰭、魚肉、內臟到骨頭,無一沒有細細的觀察。到了解剖的尾聲再讓他們看魚缸裡游來游去的活魚,重新感受生命存在的美好。

最後一堂課就是真正再次拿畫筆畫魚了。挑戰看看在沒有教導任何繪畫技巧的情況下,小朋友畫出的畫是如何。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大幅的進步。這一次畫出的魚是立體的、有生命的、仔細的、反映生態環境的。這短短的改變絕不是偶然。之所會有這樣子的進步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如何「看」。他們看到的反應在他們畫出的。這也就是最者在書中後面提到的幾個例子,他用了世界級的繪畫大師做舉例。其中一位在我心裡一直對他的作品存有很大的懷疑那就是畢卡索。記得小時候爸媽帶我跟姊姊去歐洲,其中一站便是去參觀畢卡索的博物館,我對於眼前所看到的作品實在很難給予認同。甚至我心裡認為我的繪畫技巧都比他好,奇怪不規則的線條和不像人的人,這到底是什麼世界名畫啊? 殊不知,畢卡索大師早期是一位非常厲害的素描家,還是青少年的他便已能繪出多付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厲害的素描品是將觀察到的事物徹底的反應在紙張上,他們把對光線的靈敏度反映在陰影的表現上,用長寬高應趁空間的變化。了解真相後我之應該好好像畢卡索大師道個歉,是我有眼不識泰山,但也並不表示我喜歡他後期的作品,只能解釋說那已經是神的境界了!

讀完了這一本書我得到的啟發是,原來我的生活一直都是白過的。對於周邊我應當熟悉的東西,我是多麼的陌生,因為我一像都只用眼睛瞄而不是在看。也就是沒有用心在看生活。走馬看花只會讓時光白白流逝。藝術家之所以可以將生活永遠的紀錄下來是因為他們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而手所繪出的也只是反映他們所「看」到的。 總而言之讀完此書我並沒有學到任何畫畫的技巧,但卻開啟了我生活的感官。現在要當畫家或許已經太遲了,但要當生活的觀察家和品味家才正要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