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第一週就這樣過了,其實對我而言只上到了一天的課~
但看大家的動態,都有一種慢慢在上緊發條的感覺,畢竟是早大,出門在外也不可以丟自己學校的臉。早大的外籍生很多,學生的組成也很多元。走在校園裡,隨處都可以聽到講中文的聲音,因為來這邊修課的中國學生很多(台灣學生也不少),韓國學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再來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外籍交換生了。
整體來看,我覺得早大的學生,真的平均素質滿高的,很積極的參與社團活動。像是之前提過的,接待我們的虹之會、WIC的學生許多都是大一、二的學生。但都很積極很幹練。早大的學生英文程度相當不錯,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但已經遇到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日本人,有的本身就是外交官子弟、但有的一聽就是自己很努力在學英文的日本人。學校裡面隨處可以見到英文標示,而且用法都很正確(在台灣有時還會看到狗屁不通的翻譯),也是顯示學校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一個指標。
在這邊的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可以對我所遇到的日本學生做一點分類。
1.
像是虹之會、WIC這一種,非常想要學英文,想要跟外國人接觸的日本學生。他們大多非常的熱情,許多也是到處趴趴走類型的,去過許多國家旅行。英文雖然不一定很溜,但可以感覺他們的胸襟和視野是開闊的,很樂意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文化的同時也在向我們學習我們的文化。多數也是屬於比較外向的日本人(通常日本人比較內斂),喜歡籌辦活動並帶著國際生到處玩,來到現在已經舉辦無數的活動加上許多的飲み会(喝酒大會),大家真的是精力無窮。
2.
再來就是,一般的日本學生。有可能是我日文太差的關係,但當我再做手扶梯或是在等電車或是電梯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同學之間的對話內容似乎不太高等(還是我只聽的懂低等的對話內容)。多數是一個人講了什麼,另一個人的反應就是ㄟ!!、 好厲害!!、真的嗎?、不錯喔!等等,我在想,這樣的對話其實滿句點的,難道都不會有更複雜的討論嗎? 有的感覺會刻意跟外國學生保持距離,對講華文的學生更不用說了(我有聽說,日本學生有在不爽學校這麼多的外籍生,一方面是分享掉資源,另一方面有使早大的排名往下掉)。其時我可以體會它們的感覺,畢竟是花大錢來就讀的私立學校,對於校方對我們的處處照顧,一定會覺得不太平衡~我在台灣的大學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只能說,這就是學校的外交政策啊!!
3.
似乎沒有在上課的日本學生。就我跟日本學生的對話,或是從旁邊聽到的消息,日本學生在大學課業上面投入的時間也不算多。日本是一個很物質的社會,很多的流行、很多東西可以消費並讓你很想消費。加上物價很高,所以一般的大學生都會在外面打工。但打過工的人也知道,一個禮拜其實要有固定的時數。這就占掉了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再來,社交是日本人的生活重心,也是為什麼要打工賺錢的原因,無論是出去吃飯、喝酒、逛街等等,這又要花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許多的學生因為房租的關係,都住在離學校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所以又有許多時間花在通勤上面。再來就是社團活動,日本大學生很重視社團活動,畢竟也算是另一種的交際和人脈拓展。但是一旦加入社團,就必須要很投入。我看過他們的社團簡介,媽啊!有的團練時間多到很恐怖,加上還要集訓幹嘛的,所以又占掉許多時間。這樣算一下,除了課堂時間必須要到,哪裡還有時間讀書呢? 另外,日本大學生許多到了大三下(有就是秋季的這一段時間~他們的學制是四月開學)就必須認真的參加就活(就業活動)。他們常常穿著套裝出現在校園,因為可能下一堂必須離開去聽公司的徵才說明會。即使跟課堂衝堂,老師也不會怎麼樣,畢竟讀大學就是為了未來有好的工作。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大三下就不太來上課了,因為要頻頻的參加就活。這樣的環境導致學生一但上了大學就無心讀書了。反正一旦進入新的公司,公司也回重頭訓練你,所以就算沒有太多技能也無所謂,重點就是要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憑著這樣的背景進入好的公司。
4.
靠獎學金活下去的學生。這一種就會很認真得上課,畢竟可以在此讀書就是一個privilege。我還沒有真的見識到,但有聽說~
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類型,但我只能從我所觀察到或聽到的日本學生的情況在這邊做一個分享。期待接下來可以認識更多的日本學生,並且多多跟他們有接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