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The Help

想起在課堂上看過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說...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這夢是太大還是離我們太遠?同樣是神造人,為什麼我們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在神眼中我們都是祂的子民,但為何人類在兄弟之間總有紛爭,要爭誰是為大的?
 
讀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種族的戰爭從沒有停過。即便到了今日,走在異國的街道上,也常常會招來異樣的眼光。60年代的美國,造成了許多的傷痛。黑人跟白人之間的隔閡,即使老林肯安息了都未獲得平反。直到今日,黑鬼、白垃圾都還是會被聽到的名詞,外了掩飾這仍然存在的鴻溝,美國政府提出了EEO、各式各樣的法律做遮蓋,彷彿這一切都不存在。但總是有人不斷的在為著不平衡的天秤發聲...
 

The Help, 我注意到她是因為書本封面的Emma Stone. 我對這一位女演員的好奇勝過了對這本書本身價值得欣賞。這見事情令我感到十分的羞愧。我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已經麻木了,種族紛爭已經不在是一個問題,而變成被政治操弄的話題。不同背景的人再一起鮮少會有衝突產生,但一但遭到政客、媒體的搧動,就是親人之間也會反目?到底我們現在的社回曾幾何時真的為了別人的自由奮鬥?為自己眼中所看到別人的不釁幸遭遇發聲?沒有...因為我們不曾經歷那種痛,那種求助無門的悲歎。
 
一本500頁的書,我破例在兩天之內就讀完。因為它的用字描述不是令人動容的悲悽,但卻深深打動我深處的感官。三個角色、三種身分、三種遭遇、、三種發聲卻串聯出一則活生生的故事。從一個帶有種族隔離色彩的馬桶政策,帶出了人性的偽善,表裡不一的假象、當然從搶烈的對比中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人與人之間那中天然的關愛。
 
我也從三個主角身上看到了「勇氣」。他們違抗、掙脫社會一直想要套在她們身上的軛。那種對自由的使命讓她們可以忘記自己的疼痛、放棄別人羨慕的愛情、承受異樣的眼光,為的就是要改變一個不對等的社會。為自己和別人徵得一口自由的氣。我若是史基特,我可以嗎?
我可以也像她一樣不固他人眼光的走著正義的嗎?我願意體而走險的報答別人的恩惠嗎?
 
我想現在的我還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但也期望自己總有一天,可以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並用一己之力為別人開創一個更開闊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